首页 > 诗文 > 王粲的诗 > 七哀诗三首·其二

七哀诗三首·其二

[魏晋]:王粲

荆蛮非我乡,何为久滞淫。

方舟泝大江,日暮愁我心。

山冈有余映,岩阿增重阴。

狐狸驰赴穴,飞鸟翔故林。

流波激清响,猴猿临岸吟。

迅风拂裳袂,白露沾衣襟。

独夜不能寐,摄衣起抚琴。

丝桐感人情,为我发悲音。

羁旅无终极,忧思壮难任。

七哀诗三首·其二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荆州不是我的家乡,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?

极目望去,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,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。

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,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。

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,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。

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,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,

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,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。

夜深了我孤独难眠,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。

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,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。

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,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。

注释

滞淫:长久停留。

方舟泝大江:方舟,方形的小船。泝(sù),通“溯”:逆流而上。

岩阿(ē):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。阿,山丘。

增重阴:更黑暗。

裳袂(mèi):下衣裙和上衣袖子。袂,袖子。

摄:整理。

丝桐:指琴,古人削桐为琴,拣丝为弦,故称。

羁旅:被羁绊而旅居在外,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。

壮:盛,指忧思深重。

难任:难以承受。

七哀诗三首·其二创作背景

  诗中诗人抒写自己久客荆州思乡怀归的感情。内容和诗人著名的《登楼赋》相似。大约同是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在荆州时的作品。

参考资料:

1、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.《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》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07.12:第157-160页

王粲简介

唐代·王粲的简介

王粲

王粲(177-217),字仲宣,山阳郡高平(今山东微山)人。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,“建安七子”之一,由于其文才出众,被称为“七子之冠冕”。初仕刘表,后归曹操。

...〔 ► 王粲的诗(68篇)

猜你喜欢

再和三篇 其二

宋代苏颂

闻君八法擅临池,擪押工夫世少知。学者伏膺虞秘监,时贤求范永禅师。

流传异日须悬帐,交质何人敢对棋。敛手姜芽柳家样,解嘲几困老刘诗。

秭归屈原墓

朱帆

汨水骚人骨,还乡瘗秭归。巫山邻楚女,香涧近明妃。

莫道文章显,须知愿向非。可怜诗共酒,长与世相违。

秋声八咏用杜公部秋兴八首韵

清代徐宗干

峰峦一抹衬秋晖,古木萧疏露翠微。猿抱悬崖千丈啸,鸦栖落叶半天飞。

梵音泉石心思彻,诗境匡庐面目违。绝顶百围吟远籁,尚留红树带霜肥。

舟次三水寄竹泉上人

宋代李震

片云远隔五羊城,白足高僧事事清。吟对梅花看月色,坐题桐叶听秋声。

一尘不及人间迹,万虑都忘物外情。卖却床头琴与剑,几回相见话生平。

和张秘丞灯夕韵四首

宋代刘克庄

公丞赤地饥荒后,一念通天立致和。

永日庭中私谒少,丰年陌上醉人多。

题画二十四首 其十二

清代沈梧

山雨松风拂翠微,小桥流水掩柴扉。问君高世谁知己,酒伴吟朋半布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