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辛弃疾的诗 > 鹧鸪天·博山寺作

鹧鸪天·博山寺作

[宋代]:辛弃疾

不向长安路上行。却教山寺厌逢迎。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。

宁作我,岂其卿。人间走遍却归耕。一松一竹真朋友,山鸟山花好弟兄。

鹧鸪天·博山寺作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不在往帝都的路上奔波,却多次往来于山寺以致让山寺讨厌。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生活乐趣,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一生。

我宁可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,也不趋炎附势猎取功名。走遍人间,过了大半生还是走上了归耕一途。松竹是我的真朋友,花鸟是我的好弟兄。

注释

鹧鸪天:词牌名,又名“思佳客”等,双调五十五字,上、下片各三平韵。

长安路:喻指仕途。长安,借指南宋京城临安。

厌逢迎:往来山寺次数太多,令山寺为之讨厌。此为调侃之语。

鹧鸪天·博山寺作创作背景

  辛弃疾长居带湖期间,常往来于博山。其词作中与博山有关的有很多首。这首《鹧鸪天·博山寺作》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(1182)之后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谢俊华.辛弃疾全词详注(上册).沈阳:辽宁人民出版社,2016:257-258

辛弃疾简介

唐代·辛弃疾的简介

辛弃疾

辛弃疾(1140-1207),南宋词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

...〔 ► 辛弃疾的诗(792篇)

猜你喜欢

别弟德本

明代陈履

酌酒英州道,临风泪满裾。南还难舍汝,北去重愁予。

祇为微名累,翻令定省疏。季方应念此,晨夕奉兴居。

杂诗 其二

清代邹尧廷

岩疆数十里,良楛各异族。地连颍与毫,犷悍习成俗。

颇闻道旁言,谓我少严酷。抚心良自惭,十载负民牧。

十六字令 其二

清代洪炳文

帘。一幅湘纹压小檐。微雨度,响戛玉钩尖。

行界牌源道次小憩民舍

元代柳贯

小谷疏林受数家,年芳犹有刺桐花。白云不为青山地,截断前峰两髻丫。

即事 其四

弘历

波光不让琉璃净,岚翠常如帷幄浮。数日幽探清兴足,明朝去赏塞垣秋。

偈五首

宋代释觉阿上

{賢贝换玉}拳下喝少卖弄,说是说非入泥水。

截断千差休指注,一声归笛啰啰哩。